二、當前行業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
2009年12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重要講話中,對國內外的經濟形勢做了精辟的論述,我們要結合機械工業發展實際,認真學習、加深理解,準確把握經濟發展基本走勢及其對機械工業發展的影響,增強掌握規律、駕馭局面、推進科學發展的能力與水平。
(一)關于當前的國際經濟環境
1、世界經濟復蘇趨穩的進程艱難。在發達國家和一些新興市場經濟體超常規政策的干預下,2009年第三季度以來全球經濟衰退勢頭減弱,經濟復蘇跡象趨于明顯。作為最大的經濟體,美國正逐漸走出谷底,第三季度美國經濟按年率計算增長3.5%。歐元區經濟環比增長0.4%,結束了連續5個季度的經濟萎縮勢頭。歐元區兩大經濟體德國和法國的經濟在第三季度分別環比增長0.7%和0.3%。日本二季度GDP環比增長0.6%,為5個季度以來的首次正增長。第三季度繼續保持增長勢頭,環比增長1.2%。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后,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整體繼續保持增長,為維護世界經濟穩定做出了突出貢獻。除我國之外的亞洲新興市場經濟體,如印度、越南等國在2009年始終保持正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指出,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普遍走在了復蘇的前列。
但是,世界經濟復蘇基礎仍很脆弱,未來的經濟形勢不容過分樂觀。一是金融領域風險未得到根本消除。二是刺激經濟復蘇存在一定的難度。三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需要時間。
2、全球消費不振沒有得到明顯改觀。目前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美國,財政赤字在2009財年達到1.42萬億美元,占GDP比例升至10%,達到“二戰”后的最高水平;失業率逐月上升,2009年10月上升到10.3%。另外,歐元區9月失業率增至10年以來最高水平9.7%,且未來將會繼續上升。日本失業率將由目前的5.4%上升到10%左右。作為最大增長引擎的個人消費支出仍然增長乏力?傮w來講,消費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拉動不會形成新的起色。同時,主要經濟體國家經濟增長乏力,產能利用率低,刺激政策能否持續還有待觀察,缺乏收回流動性的有效手段,以及國際能源資源價格和美元匯率震蕩可能加劇,世界各國都將面臨通脹壓力等,2009年全球商品和服務貿易將下降11.9%,國際貿易進一步恢復存在不少障礙和不確定因素。
3、貿易保護主義持續升溫。迫于國內政治和經濟等壓力,技術壁壘、貿易保護有增無減,各國推出或擬推出的保護主義措施約有78項,其中47項已付諸實施。主要包括提高關稅、實施貿易禁令、出口補貼、濫用貿易救濟措施以及多種形式的非關稅貿易壁壘。中國目前已是全球第三大貿易體和第二大出口國,因此成為了這一輪全球貿易保護風潮針對的首要目標,現今全球一半以上的貿易摩擦都針對中國。美國政府于9月11日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乘用車和輕型卡車輪胎實施為期3年的懲罰性關稅,之后有可能令更多行業發起抵制“中國制造”的行動。阿根廷、巴西等發展中國家也紛紛加入對“中國制造”采取貿易保護措施的行列。另外,隨著我國汽車產品出口的迅速增加,針對我國汽車產業的貿易摩擦將會明顯加劇。據有關部門統計,截至2009年11月底,有19個國家對我國產品發起103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總額116億美元。
在全球經濟復蘇尚不穩定,各國短期內不能尋找到新的替代產業引領經濟走出低谷的前提下,各國都試圖通過擴大出口拉動本國經濟增長,這意味著對于中國產品來說貿易摩擦問題很難在短期內徹底解決。
4、搶占未來發展先機、爭奪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高點的競爭日趨激烈。金融危機往往伴隨著新的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全球正在進入空前的創新密集時代,搶占戰略制高點的競爭更加激烈,發達國家已把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作為突破口。英國逐步出臺了“構建英國未來”的總體發展戰略,包括海洋風力發電、潮汐發電、民用核電、超低排放汽車研制以及可再生建筑材料和化工產品等。美國的戰略重點放在新能源和環保產業上。歐洲重在提高“綠色技術”和其他高技術至全球領先水平。法國宣布建立200億歐元的“戰略投資基金”,主要用于對能源、汽車、航空和防務等戰略企業的投資與入股。歐盟在今年3月決定,在2013年之前將投資1050億歐元用于“綠色經濟”的發展。荷蘭的經濟刺激方案中也包含對可持續能源行業的投資和支持。歐洲議會將歐盟2009年的預算向科研與創新等方面傾斜,預算增長10%以上。日本則看中了商業航天市場、信息技術應用、新型汽車、低碳產業、醫療與護理、新能源(太陽能)等新興行業。
特別需要關注的是,應對氣候、環境變化和能源資源安全已是全球共同關注的問題,發達國家紛紛把發展低碳經濟和新能源等新興戰略性產業作為推動經濟增長新的突破口,低碳經濟、低碳技術有可能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到2050年世界經濟規模比現在要高出3-4倍,而目前全球能源消費結構中,碳基能源(煤、油、氣)在總能源中所占的比重高達87%,未來發展如果仍然采用這種高碳模式,到本世紀中期地球將不堪重負。低碳經濟是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等一類經濟形態的總稱。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本特征,以應對碳基能源對于氣候變暖影響為基本要求,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目的。低碳經濟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是21世紀人類最大規模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的革命,將比以往工業革命的意義更為重大,影響更為深遠。據悉全球已有50家金融機構投資13億美元進行低碳技術開發,以期在低碳經濟占領技術制高點。
(二)關于當前面臨的國內環境
1、宏觀經濟政策仍然看好。今年我國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同時根據新形勢新情況,著力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出臺并落實鼓勵和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健全支持創新的投融資體制,通過貸款、債券、股市、創業投資等多渠道籌措資金,支持新興產業發展,推動設立高技術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落實節能產品和節能改造項目企業所得稅優惠,完善鼓勵余熱余壓發電上網的經濟政策;繼續完善鼓勵消費的財稅、金融政策,繼續實施鼓勵家電、汽車、農機、節能產品的優惠政策;加快設立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繼續落實出口退稅、出口信貸等政策,努力擴大國際市場份額等。這些政策措施的落實和實施,為機械工業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政策保證。
2、市場需求進一步擴大。根據中央提出2010年經濟增長8%左右的預期目標,工信部將工業增速指標定為11%左右,其中將裝備制造業增速指標定為12.5%左右。特別是要看到,今年中央一攬子計劃還將進一步落實和完善,擴大內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應得到繼續發揮。政府投資安排繼續向“三農”、保障性安居工程、衛生教育等民生領域傾斜,向中西部地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傾斜,繼續支持節能環保、自主創新和技術改造。并且,堅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抓住用好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著力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加快集成電路、新支線飛機、核電等重大專項建設,圍繞生物醫藥、軟件和信息服務、新能源汽車等新興領域,啟動一批研發、產業化和市場推廣重大專項工程等。特別是由于我國人均GDP已超過3000美元,已進入汽車普及期,今后10~20年內、汽車市場的增長將明顯快于其他工業產品?傊,今年工業品市場需求將繼續擴大,消費類產品的生產可望適度增長,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仍會保持一定的規模,工業產品進出口也將好于去年,出口交貨值將有望增長8%左右。
3、財政投資基本維持在去年水平。到2010年底,用于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十項措施中央的1.18萬億元尚余5000億元,加上在建和收尾基本建設項目投資等,投資規模達9000億元,不但維持在2009年的水平,而且用于實體經濟的投資規模并沒有減少。同時,通過加強督促檢查,地方配套資金的落實情況會明顯好轉。截至目前,2009年工業領域投資計劃已全部下達,項目合計4441項,總投資6326億元,已安排專項資金188.3億元(不含物流及能源11.7億元),此外尚有部分資金在今年安排,包括技術改造在內的工業投資將增長20%左右。
4、產業內生增長的發展環境不斷優化。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今年經濟工作的主旋律。為了不斷優化產業內生增長的發展環境,確保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落到實處,國家采取了大量的有針對性的積極舉措。主要包括:做好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創建工作,研究出臺配套支持政策;進一步完善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和啟動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規劃和專項工程;研究制定通過政府采購和風險補助、鼓勵使用新興產業產品和技術的措施;支持重大技術裝備自主開發,研究設立鼓勵使用國產首臺(套)重大裝備風險補助資金,推動重大裝備的國產化;技術改造要圍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針對工業發展的薄弱環節,組織項目和安排資金;出臺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和資源綜合利用的金融支持政策,建立循環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完善可再生能源發電定價和費用分攤機制;加強能源、資源、技術等國際合作,加大企業“走出去”步伐等。另外,著力增強區域發展的協調性,開展東西部產業轉移試點和落實促進中西部承接產業轉移的政策意見;技術改造專項資金繼續安排一定額度扶持中小企業,支持中小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建立100個產業集群示范,引導企業加強配套協作和產業集聚,鼓勵走“專、精、特、新”和與大企業協作配套路子等。
(三)機械工業自身發展存在的不利因素
1、產業大而不強。包括發電設備、數控金屬切削機床、汽車等多種工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機械工業出口貿易總額位居全球前列。但是行業創新能力不強、產業核心競爭力不足,國內有效專利仍以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為主,發明專利數量占比僅為13.8%;多數出口產品是貼牌生產,擁有自主品牌的不足20%。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弱,難以有效地支撐結構升級,也難以獨立催生新興產業;基礎技術、關鍵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及特種優質原材料發展滯后,不能適應主機發展需要,嚴重依賴于進口,致使主機發展受制于人;2009年全行業進口額高達1700多億美元,集中凸顯了我國機械工業與世界發達國家之間的水平差距。
2、產業結構矛盾制約發展。產業結構調整是個系統工程,涉及到組織結構、地區結構、技術結構、產品結構、投資結構、外貿結構和人才結構等各個方面的調整。
目前存在較為突出的問題是,機械工業產能擴張過快,低端領域過度競爭,已經并將進一步導致自我積累能力下降,并嚴重影響企業的自我發展能力;行業發展過度依賴于傳統的加工制造業,現代制造服務業甚弱,對行業發展貢獻很;企業組織結構散而弱,尚不具備與大型用戶相稱的對話實力。另外,我國制造業信息化整體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存在相當差距,入選2008年中國企業信息化500強的企業中,只有6.4%居于國際領先水平,34.5%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信息化500強中民營企業占比僅為16.8%。
3、市場需求增速由高趨緩。伴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機械裝備需求將在相當長時期內繼續保持增長,同時得益于性能價格比的比較優勢,國際市場份額也將保持上升勢頭。但隨著我國工業化由中期向中后期發展,機械裝備需求高速增長勢頭將逐漸趨緩,后危機時代越來越多的國家不斷提高機械產品市場準入門檻,對我繼續擴大出口必然造成困難。因此,必須對今后市場需求的增長速度逐漸趨緩抱有清醒的認識。
整體來看,今年機械工業發展面臨的形勢仍然不容樂觀,國際環境依然十分嚴峻,國內問題依然十分復雜,不確定、不可預料的因素在增多,行業發展制約因素始終在困擾著我們。要特別注意到,世界經濟真正復蘇是個緩慢過程,各國對于政府干預退出時間尚無定論,外需很難恢復到金融危機前的水平。目前工業回升主要靠投資拉動和政策支持,投資主要靠政府投入和銀行信貸,民間的投資尚未有效啟動,加上有些地方配套資金未能及時跟上,影響中央投資的帶動效應,使今年投資增長的可持續性面臨考驗。同時,未來世界將進入空前的創新密集和產業振興時代,客觀上也對發展中國家形成了壓力和制約。另外,全球通脹壓力與日俱增,在經濟低迷和物價上漲的環境里,經濟政策都將陷入兩難境地。因此,切不可盲目樂觀、松懈斗志。
|